中國頭孢第一人安靜嫻:56個春秋樂在藥中 |
2018-07-03 |
【中國制藥網 人物訪談】化學藥企唯一的工程院女院士安靜嫻是我國頭孢的第一人,不過,當安靜嫻開始研發頭孢菌素系列產品研發時,她已是半百之人了。安靜嫻對頭孢產品的研制產生了巨大貢獻,頭孢產品的成功在國內均屬首創,頭孢產品部分替代了進口頭孢藥品,促進了我國醫藥工業發展,也提高了我國臨床用藥水平。 (安靜嫻在實驗室 [資料片]) 她是我國頭孢菌素系列產品的研發者;她的學術成果始終處于業內前沿、高峰,卻從不著書立說;她研發的藥品救人無數;她終身未婚,過著極簡生活。她就是我國化學制藥企業唯一的中國工程院女院士安靜嫻,1956年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產者。 安靜嫻2015年去世,享年86歲。1952年,她從北京大學畢業后,即進入東北制藥總廠工作,長期奮戰在我國化學制藥科研工作第一線。上世紀60年代,提出并組織實施磺胺嘧啶重大技術路線的改進;70年代,與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合作主持研究發明的抗瘧疾新藥———腦瘧佳、全化學合成黃連素均為世界首創……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。 56個春秋樂在藥中 安靜嫻少時的理想是學醫,一次偶然外出買藥,結果走了幾家,看見所陳列的都是進口藥,藥價也十分昂貴,普通百姓根本買不起。沒有國產的藥,即使知道病因也沒辦法醫治,很多中國老百姓將因看不起病而等死。為此,安靜嫻作了一個決定,放棄當醫生的初衷,立志學藥,并報考北京大學。1947年9月,安靜嫻如愿考取了北京大學藥學系。 1952年,23歲的安靜嫻進入東北制藥總廠。從那一年開始,東藥廠區到職工宿舍的兩點一線間,一個清麗的女子永遠在相同時間出現在人們視線里;日落日出間,廠區在變大,女子頭上的青絲,由墨色到灰白直至滿頭銀發,她依舊在相同時間出現在職工宿舍到東藥廠區的路上,她就是安靜嫻。23歲進入東藥,79歲停止工作,安靜嫻一生未曾離開工廠和生產線。她的一生,樂在藥中。 以身試藥心中有底 曾經參加過安靜嫻科研項目的陳明山講述了一個故事,大概在1977年,我國時任駐喀麥隆大使陪同喀麥隆總統訪華,得了惡性瘧疾,發高燒,尿都是黑色的了,給他用氯喹,沒有效果。窮盡辦法之后,有人突然提到沈陽東北制藥總廠的安靜嫻研發了一種抗瘧新藥“腦瘧佳”,是否可以一試?有關部門批準后,給大使服用了腦瘧佳,當天燒就退了,連服3天后大使痊愈。 大使痊愈了,但在這個藥的研發過程中,安靜嫻和其他科研成員是通過親自試藥,得出藥品的安全性的。做毒性試驗的時候,安靜嫻帶頭,所有研發人員都根據體重試服300毫克左右。在陳明山看來,項目組成員之所以敢試藥,是因為對安靜嫻的信任。“她工作非常嚴謹,試服怎么做交代得非常細致,對可能出現的情況,做了應急預案,大家雖然擔著風險,但心里多少都有點底,她把這個隊伍組織得非常好。”以身試險中,安靜嫻摸清了化合物的毒性,最終確定了易控制、安全的合成方法,成功地拿到成品“腦瘧佳”,在當時它被人們稱為“中國的抗瘧王牌”。 中國頭孢第一人 一般情況下,藥品都會有一個化學學名,但對老百姓來說藥品化學名是艱澀難懂的。不過也有例外,這就是頭孢,老百姓對這兩個字很熟悉。百姓熟知,一方面源于它是廣譜抗菌藥物,用途廣泛;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頭孢第三代是我們自己研發的,填補了國際與國內的空白,給百姓帶來了很大的用藥便利。填補空白的人,就是被譽為“中國頭孢第一人”的安靜嫻。 開始研發頭孢菌素系列產品研發時,安靜嫻已是半百之人了。頭孢系列研發當時分歧很大,主流意見是即使我們自己搞替代進口產品,也要從第一代搞起,可以借鑒。當時國外頭孢菌素已經上市十多年了,經歷了第一代、第二代。安靜嫻不同意:“我們不搞一代,也不搞二代,直接搞三代。”翻閱當時研發記錄,里面太多化學分子式、實驗數據,對外行人來說猶如天書。在這些“天書”中,頭孢系列產品一個個問世,“頭孢產品的研制成功,在國內均屬首創,頭孢產品部分替代了進口頭孢藥品,促進了我國醫藥工業發展,提高了我國臨床用藥水平……”這段直白的語言概況了它的作用和價值。 (來源:沈陽晚報 記者:王彩麗 原標題:化學藥企唯一的工程院女院士) |